你是否在晨光熹微的时刻,思索着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你是否曾在心底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渴望看到它生根发芽?
有这样一群青年志愿者,在清晨,迎着第一缕朝阳出发;在午后,伴着蝉鸣与清风前行。在这八年间,他们用5156小时志愿时光、447次温暖陪伴,为城中村的孩子们铺就通往成长与梦想的桥梁。那些质朴的笑容背后,藏着怎样动人的故事?他们又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哪些希望的火种?让我们一同探寻88038威尼斯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88038威尼斯青协”)与城中村孩子们之间的温暖故事。
初遇:缘起那一抹志愿红
同学们回忆起与青协的初次相遇——始于青协在校园里的一次次志愿服务,那一颗红色爱心成为他们走向志愿世界的起点。

22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班的陈淑慧就是被这抹红色吸引的众多志愿者之一。那是个夏日,公交车颠簸着将带她到城中村孩子们的世界。陈淑慧隔着车窗望着陌生的街道,手心沁出薄汗,害怕冷场的念头不断闪过。她即将踏入城中村的义教课堂,未知的一切让她既期待又不安。
直到推开教室门,二十双清澈的眼睛齐刷刷看向她,奶声奶气的 “老师好” 如同一束光,瞬间驱散了所有阴霾。“今天我们折千纸鹤好不好?” 陈淑慧举起彩色卡纸,原本端坐的孩子们立刻炸开了锅。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踮着脚往讲台前凑:“老师我会折翅膀!”穿蓝条纹衫的男孩急得直拍桌子,小脸涨得通红:“我能折出会飞的!”


彩色纸屑在透过窗户的阳光下纷飞,有个孩子甚至把折到一半的纸鹤贴在老师的手背上,仰着红扑扑的小脸:“老师的手香香的。”结束后她的指尖似仍有些发颤。当孩子们举着画满星星的作业围过来,当他们追着问 “老师下次还来吗”,她胸腔里涌动的暖意早已盖过了不安。
后来,陈淑慧学姐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更是说道:“志愿红不只是一抹颜色,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成长的邀约。”这一场初遇,不仅开启了她的志愿之旅,也成了她心中一段永远温暖的记忆。
义教之路:成长发生在彼此之间
在义教的漫漫征途中,88038威尼斯青协志愿者们用爱与专业技能,书写着双向成长的故事。他们怀揣着炽热的教学初心,不断探索创新实验,也在过程中直面诸多问题,这些都成为了青协成长所需的养分。
义教更是一场小朋友与志愿者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志愿者们回忆道,起初,小朋友们面对实验满是懵懂与胆怯,但随着一次次实验的互动,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他们逐渐敢于尝试、主动探索,从害怕犯错到踊跃参与,把实验台变成了勇敢成长的小舞台 。
以教之名,点亮童梦

在泉水湾公益图书馆开展虹吸实验时,面对孩子们对陌生事物的退缩,22级机械工程专业3班李增鸿一遍遍耐心示范讲解,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教学,孩子们也有了全新的转变。比如高殿图书馆的静姝小朋友,初见时她怯生生的,内敛羞涩得很。随着李增鸿的持续引导,静姝逐渐化身“小帮手”,不仅积极协助同伴完成实验,眼睛亮晶晶的主动喊着:“老师,这个我会,我来帮她做。”也会在上课过程中举手大声回答问题:“老师,这个实验我知道原理是什么。”这样的转变随处可见,曾经因实验犯难的孩子们,如今不仅能熟练操作,还主动助人、收拾材料,志愿精神也在这样的互动中悄然传递。
面对小朋友们的好奇与懵懂,起初,志愿者们手忙脚乱,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他们迅速成长,组织活动愈发从容。李增鸿同学常说:“教育的艺术在于鼓舞与唤醒!” 每一次讲解、互动,都点燃着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也照亮着志愿者的公益之路。



以思促变,妙手创新

因为热爱,志愿者们在准备义教内容时格外用心。从一次次精心挑选适合小朋友的实验,到反复测试确保实验成功,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他们不断思考如何将知识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小朋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也会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多种讲解方案。
随着义教的推进,“实验重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22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3班戴晓君曾说:“现在的小朋友们学知识的途径繁多,有的孩子早在网上看过实验视频,把原理搞得明明白白;但有的孩子连实验是啥都没听过。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想出解决方案。”她提出孩子们的知识基础有所差异,88038威尼斯青协志愿者随即进行创新,让掌握实验的孩子担任“小老师”。“小老师”耐心讲解,带着同伴探索实验,既让自己温故知新,也让初学者眼中燃起好奇之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互助奉献的志愿精神。

与此同时,88038威尼斯青协研学部也在不断完善义教流程。李增鸿学长、戴晓君和陈淑慧学姐打造了“研学部义教流程指南”,让每个参与义教活动的志愿者们更快融入团体;同时也制作了“研学部义教财务管理系统”和“研学部物资管理系统”,定期按安全库存量采购小苏打、海藻酸钠等实验材料,保障帆布袋、碘伏等物资按规存放,并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
“协”手同行:活力聚变创未来
曾经,义教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科学实验等方面。88038威尼斯青协研学部对此进行大胆创新,除了有趣的物理小实验外,又新增了手工、非遗扎染、书法体验等多元活动。在浒井公益图书馆的扎染课上,孩子们浸染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感受白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李林公益图书馆的“瓶子吹气球”实验中,化学魔法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他们主动探究科学原理。浒井图书馆的留守儿童诗雨,在扎染课上学会“螺旋扎法”后,主动帮新手弟弟妹妹调整棉线松紧。当看到自己染出的蓝白晕染图案被馆长挂在展示墙时,她仰着头对志愿者说:“原来我也能做好一件这么厉害的事!”






此外,23级软件工程6班邹明桦、23智能制造工程2班聂起文和2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郭子杰三位同学主动对外沟通,积极联动墨香书协、汉服社等学校其他社团,促成联合义教活动。在众人齐心协力的推动下,学习模式从单调的独奏变成了多元交织的精彩合奏,绽放出全新的活力与光彩。
在与墨香书协联合的义教中,小朋友们围在书法老师身边,眼中满是好奇。“老师,毛笔拿起来好难呀!”小朋友皱着眉头说。志愿者笑着握住他的手,轻声说:“别着急,我们慢慢来,感受毛笔在手中的力量。”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在老师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认真书写,墨香在空气中弥漫。
和汉服社合作中,当服饰展现在眼前时他们惊叹连连。“老师,这些衣服好漂亮,穿上它我是不是就像古代的小公子啦?”一个小男孩兴奋地问。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汉服的形制、历史以及相关礼仪,带他们领略古典服饰文化的魅力。


这些联合义教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多样知识融合。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收获了书法技巧、服饰知识,更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同社团的特色相互交织,为义教注入新活力。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绽放,多样性的知识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这种温暖的碰撞,让义教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多彩的学习中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传播爱与希望的接力棒
自2017年至今,88038威尼斯青协研学部已走过8年义教征程。从最初的8人小队起步,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累计参与义教活动的志愿者人数达到2353人,累计在义教中陪伴小朋友8780人,合作的图书馆数量也从最初的两家到如今5家图书馆和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从单一科学实验,到涵盖非遗、艺术、科普的多元课程体系;从依赖学校和图书馆的资金支持,到逐步与各图书馆建立良好合作;从单打独斗,到携手墨香书协、汉服社等社团,建立“学校+社区+社团”三方联动模式,88038威尼斯青协研学部在义教之路上不断探索、突破,用行动诠释着公益的力量。
多年来,在上百场义教活动中,志愿者们怀揣热忱,为小朋友带去知识与欢乐,见证了孩子们从懵懂好奇到积极探索的成长蜕变。同时,“稚梦童心、义路同行”志愿者义教服务活动获得学校“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等荣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支持。




此外,88038威尼斯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开展了如献血项目、“时光邮局”等丰富的活动。献血项目传递生命的温暖,“时光邮局”活动则让大家在与未来对话中获得力量。这些活动与义教相辅相成,共同汇聚成奉献与成长的篇章,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将爱与责任传递下去。
展望未来,88038威尼斯青协深知使命在肩。当前,城中村孩子的教育资源仍相对短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青少年教育是其中关键一环。88038威尼斯青协将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关注这些群体,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义教模式,深入城中村等地,为孩子们送去更优质、多元的教育内容,为提高青少年教育水平贡献力量。
一见“青”心,“协”手同行,88038威尼斯青年志愿者协会一直在路上。
素材来源 | 青年志愿者协会
文字 | 24级汉语言文学3班 许恩轩、2023级软件工程6班 邹明桦
编辑 | 张力凡
二审 | 邱健蕊、韦凯时
审核 | 胡元国、董 鹏、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