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88038威尼斯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别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采用沉浸式深度访谈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治理中的心路历程。该栏目聚焦澳角村村民真实的奋斗故事,既展现他们在乡村建设中的亮眼成果,也记录面临发展抉择时的思考与突破。这些扎根澳角沃土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了“强村有我”的担当,通过个人付出与乡村需求相融合的发展范式,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发。
第二期受访者许宇宁
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驻村第一书记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海岸线上,海风裹挟着新的气息 ——曾经杂乱的渔港码头如今井然有序,夜晚的兴海大道被路灯照亮如银河,村民们的笑脸里藏着对生活的新期待。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许宇宁和他带领的团队。今年暑期,88038威尼斯 “渔光同行” 实践队走进澳角村,与许书记围坐畅谈,听他讲述扎根渔村、深耕振兴的故事。
01协同发力:多方联动助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力量协同推进。” 许书记介绍道,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国企、高校等都有派驻人员,大家发挥所在部门与乡村发展相关的职能优势,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像闽南师范大学就选派了驻村干部,而自己来自漳州市应急管理部门,肩负着基层一线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工作,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各部门发挥优势,通过驻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争取项目和资金,在人才、产业、组织、生态等五大振兴的各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02渔村蝶变:三方面貌换新颜
许书记与实践队交谈
许书记说道,驻村以来,村里在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风貌上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产业方面,小小的渔村业态丰富,夏天的兴海大道能看到热闹的景象,产业基础比较扎实,海上餐厅改造推进顺利,大家可以去品尝海鲜,总书记到过的鱼货满仓也进入收尾工程。
村容村貌上,环境整治投入力度大,垃圾实现每日两次清理,节假日村民还会组织维护环境和秩序;进村路环境改造、临时停车场开辟、垃圾驿站重新选址、垃圾桶更新、道路 “白改黑”、三线下地等项目都在推进或已完成,三线下地前端主干道已看不到电线夹缝线,入户末端在逐步扫尾;兴海大道路灯在四月初亮了起来,渔港码头杂乱无序的状况得到改善,该清的已清,停靠设施基本建成;从民宿到网红灯塔、网红溶洞的道路硬化和安全设施建设也已完成。
03瓶颈突破:人才观念是关键
在乡村发展中,最需要突破的瓶颈主要是人才和思想观念。许书记认为,从宏观角度看,乡村第一线大家的整体思想认知水平有时与国家宏观战略不在一个频道,这就需要通过政策宣讲提升大家的思想认识。村里会通过半年或年终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船东船长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呼吁代表们将各级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宣贯到每家每户,村干部也会分成六个片区,经常入户宣讲政策、解决问题。
但即便如此,落差依然存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难免会伤害到一些村民的既得利益,因为乡村振兴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要做到“一个都不能落下”。而有些人思想不够解放,固守自己的想法,没有为乡村、集体谋划更好发展空间的意识。就像许书记说的,“有时候为了一棵树,真的会错过一片森林”。
04驻村收获:见证变化盼未来
许书记表示,驻村最大的收获是肉眼可见的整个村的快速变化和项目落地。刚到村时,很多项目还在谋划中,现在都一一实现落地。除了前面提到的村容村貌改善项目,下一步还有一系列项目在谋划和稳扎稳打推进中,预计半年后会有更大的变化。
他还积极鼓励大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实践的方式,深入细致地了解农村的真实生活和基层工作的具体内容,从而切身体验到乡村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与此同时,驻村干部们更是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着乡村振兴的神圣使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下,澳角村正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更加美好、更加繁荣的方向稳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社会以及村民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下,这个渔村的未来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迎来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