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③——谢定水:半世伴海琢贝艺 青衿承匠续初心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③——谢定水:半世伴海琢贝艺 青衿承匠续初心

发布者:韦凯时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1234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③——谢定水:半世伴海琢贝艺 青衿承匠续初心

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88038威尼斯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以沉浸式深度访谈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及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心路,聚焦村民真实奋斗故事,展现其乡村建设成果与发展抉择中的思考突破,这些扎根沃土的故事生动诠释“强村有我”的担当,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示。作为东山岛贝壳雕代表性传承人,谢定水先生五十载与海为伴、与贝为媒,初见时他正于摆满作品的工作坊中,阳光洒落泛着珠光的贝壳切片,为五十年光阴镀上温润光泽,他以贝壳为笔、匠心为墨,在时光中雕琢出独属于海岛的艺术天地。其贝壳雕之路始于沙滩童年,海岛生活赋予的对贝壳的天然亲近感,让他与这门技艺毫无隔阂,如今工作坊中,既有12000余枚贝壳拼接、耗时三月完成的大鼎,也有以立体造型突破传统的作品,与其他流派平面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他对自身风格笃定直言:“我做的全是立体的,每一件都有立体美。”

贝壳雕工序虽不复杂,仅需切片、抛光、拼接等步骤,但谢定水先生强调:“民间工艺不需要多大技巧,就是要熟练,要长期做才能做出立体的。”这份“熟练”背后是超乎常人的付出:部分作品需俯身完成,部分需以不锈钢条、铜钉等加固基础,仅一个大花瓶便耗时一月。他坦言,创作中困难重重——贝壳天然各异导致切片匹配难、原料搜罗不易、手工耗时久致流通缓慢,而最棘手的是“慢”与“快”的矛盾:“现在工资上涨,手工活成本高,年轻人为生计难坚持”,其徒弟多因现实压力转行,即便如此,他仍坚守纯手工制作,认为“机器制品无灵魂,手工创作才有生命力”。五十年来,每日创作已成刻入骨血的习惯,“不做便如有所欠”,这份执着贯穿其从1970年代入行、1980年代投身工艺厂设计,到成为福建贝雕代表人物的全过程。

谢定水先生的作品曾作为礼品送往金门、台湾,在台湾文创展亦广受青睐,他认为“同为海岛,他们懂这份大海的馈赠”。谈及传承,他主张“守正创新”,认为年轻人可在保留基础的前提下探索创新,“灵感源于实践,未实践则无想法”,他不强求子女接班,仅希望他们以“第二产业”延续这份热爱,认可“年轻人创意更丰实为好事”。如今,他正筹备东山县国泰工艺美术馆,计划于9月开业,对他而言,荣誉已非重点,“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坚持才是核心,“纵世事纷扰,亦能守这份清净”。采访尾声,这位七旬手艺人仍念及未竟设计,盼能尽早完成,于他而言,贝壳雕早已超越谋生手段,成为与大海、时光的对话,以五十年光阴印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其故事对身处信息洪流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堪称清澈镜鉴,当“内卷”“速成”成为时代标签,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纯粹执着如穿透喧嚣的清流,那份于纷扰中“守住清净”的定力,源于对事业的笃定,是锚定自我价值的内核,而这份穿越时光的生命之光,正待更多年轻人接过,让青春浪花汇入“坚持”与“价值”的深邃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