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⑤——陈结定:海柳雕琢千年韵,匠心守护非遗魂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⑤——陈结定:海柳雕琢千年韵,匠心守护非遗魂

发布者:韦凯时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1234

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⑤——陈结定:海柳雕琢千年韵,匠心守护非遗魂

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88038威尼斯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别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以沉浸式深度访谈为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及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心路,聚焦村民真实奋斗故事,既展现其乡村建设成果,也记录发展抉择中的思考与突破。这些扎根沃土的故事生动诠释“强村有我”的担当,通过个人付出与乡村需求相融合的范式,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示。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街巷中,海峡艺术馆静静矗立,馆内承载着与海相伴的千年非遗海柳雕技艺。馆长陈结定先生以多年光阴守护这份遗产,在刀刻打磨间延续古老技艺的生命,以匠心筑牢海柳雕的文化根脉。今年暑期,“渔光同行”实践队走进艺术馆,与陈馆长深入交流,探寻海柳雕的传承故事。

海柳的价值与蜕变,深植于海洋与时光的积淀中。陈结定馆长介绍,海柳作为生长于台湾海峡几十米深海的“海底珍宝”,最早以药材身份进入渔民生活,《本草纲目》记载其边角料泡水可治咽喉炎、解毒降火;后因独特属性被制成烟嘴,“如犀牛角般珍贵,曾为毛主席烟斗用料”。从药材到实用器物,海柳完成首次蜕变,而匠人的巧思更赋予其艺术生命力——质地细腻的海柳被雕琢为摆件。“制作需经观料、构图、雕刻、打磨等步骤,每一步都需敬畏,因一棵可做摆件的海柳需生长千年,一刀不慎便前功尽弃。”如今,海柳雕与贝壳雕等共同成为东山非遗名片,东山县工艺美术协会的匠人仍在坚守这份海底文化瑰宝。陈结定馆长坚定表示:“总书记强调要保留五千年文化传承,海柳雕便是其中重要拼图。”

海柳雕的传承既承载着对传统的坚守,也面临着现实的严峻考验。首要难题是海柳的稀缺:其一年仅生长几毫米,可做摆件的海柳需历经千年,加之海洋污染加剧,原材料已近枯竭,“像样的原料多为老一辈传承或辗转所得,获取极难”。此外,海柳雕作坊环境多木屑灰尘,雕刻需屏息凝神,容错率极低,“年轻人嫌其脏、累、耗时长,不愿学习”,导致传承面临断层。谈及未来,陈结定馆长寄望于“守正创新”:“传统文化并非老古董,而是活的历史,希望年轻人走进艺术馆了解细节,更鼓励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结合,以新设计让海柳雕贴近生活。”从海柳雕的千年传承到陈馆长的默默坚守,东山非遗故事既彰显老一辈匠人的执着,也映照着传统文化的突围之路。保护非遗不仅是守护工艺品,更是守护民族文化记忆,当代青年当以热爱为舟、创新为桨,在传承长河中留下印记,如同海柳历经千年沉淀,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