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038威尼斯“渔光同行”实践队人物专访篇④——孙丽强:一剪一贴承古韵,千年瓷色绘新章
为记录新时代渔村带头人将个人追求融入乡村发展的奋斗历程,88038威尼斯机械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渔光同行”实践队特别推出人物专访系列栏目。该系列采用沉浸式深度访谈形式,还原澳角村典型人物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乡村治理中的实践心路,聚焦村民真实奋斗故事,展现其乡村建设成果与发展抉择中的思考突破,这些扎根沃土的故事生动诠释“强村有我”的担当,为当代大学生与基层工作者提供兼具实践价值与借鉴意义的启示。作为闽南剪瓷雕技艺的坚守者,孙丽强先生与这项工艺相伴六十载,初见时其手上未及洗净的瓷片碎屑,便是岁月沉淀的印记。这位15岁起与瓷片、瓦刀为伴的手艺人,以一把剪刀、一瓶黏合剂延续着技艺的生命,其剪瓷雕之路始于特殊的少年时光——初一辍学后随四叔公学徒,最初两年仅专注于将不规则瓷片剪成均匀鳞片,即便常被锋利瓷片划破手指,少年的专注亦未动摇。传统技艺入门无捷径,他历经十二年沉淀:两年剪瓷片、十年学粘贴与统筹,27岁方得独立带队,对打构图、做构架、剪瓷片、分部位粘贴及细节调整等工序了然于胸,强调“人物重神态、花鸟显灵动、亭台有层次,全凭手上功夫”。家族传承更深化了他与技艺的联结,父亲与四叔公曾从事的墨鱼雕技艺已失传,这让他愈发坚定守护剪瓷雕的决心:“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在我们这代断根。”
剪瓷雕的生命力,体现在对传统的敬畏与对时代的适应中。孙丽强先生回忆,早年关帝庙剪瓷雕采用“釉上彩”工艺,色彩易脱落,如今改用“釉下彩”,可保数十年鲜亮;材料上亦有革新,从繁琐不牢的瓦片骨架改为水泥浇筑基础,既高效又坚固。但他始终坚守“手工为魂”,认为“流水线三日成一人物,纯手工需四五天,然机器制品无灵气”,以龙纹构件为例,“龙鳞弧度需依整体形态调整,非机器所能企及”。令其自豪的是参与文保修缮工程,2023年修复的东山兰正彦景点意义特殊——1958年父亲参与建设,1988年他以学徒身份参与修缮,此次修复中他保留原始瓷片拼接方式,力求“修旧如旧,且能再立数十年”。谈及传承,六旬老人难掩无奈:“最大问题是缺人手。”早年师兄弟分工协作,三月可成大工程,如今别说收徒,维持团队亦难,“年轻人嫌周期长、获利慢,学三五年便转行”。他曾遇有灵气的小学生,虽倾囊相授却终因学业失联,只能将图案、工序记录于笔记本,留予子孙。即便如此,他仍积极推广:2023年携立体作品亮相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对大学生三下乡团队毫无保留讲解工序,“纵使有人仅记一步骤,亦是传承”。
如今,孙丽强先生每年仍承接三四个中小型修缮工程,“大工程因时限难保质量而不接”,近期正忙于南靖一座省文保池塘的龙纹修复,虽甲方催迫,仍坚持“慢工出细活,龙需经得起百年风雨”。工作室柜架上的剪瓷雕作品,花鸟灵动、人物传神、亭台精巧,阳光洒落时线条似获生命。“剪瓷雕不怕风吹日晒,只怕无人识其好。”他手持刚剪好的瓷片对光审视,“只要仍有需求,我便会一直做下去”。这位与瓷片相伴一生的手艺人,早已将自己活成一块剪瓷片——于时光屋脊上,沉默而坚定地绽放传统光彩。其坚守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坐标:喧嚣中守护匠心,传承中彰显自信,热爱中实现价值。这一坐标为当代青年提供了追寻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重要参照,启示青年当将“精益求精”融入血脉,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以“热爱与坚守”为航向,在各自领域成为经得起时光打磨、绽放独特光彩的“新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