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聚焦高阶教学改革,研磨汉语课堂新生态 —— 我校汉语言文学课程组开展专题“磨课”教研活动
作者:汉语言文学课程组   文章来源: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  点击数:11  更新日期:2025/08/29 16:14:31




前言




       为深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高阶教学改革,破解传统课堂痛点,8月20日至26日,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组以“聚焦人才培养目标,探索课堂教学转型”为主题,组织了为期两天共四场的“磨课”教研活动。在学术院长陈国军教授的带领下,课程组30位专业教师全员参与,覆盖新学期23门课程,通过分组研讨、模拟授课、互评优化,共同探索汉语言文学教学新范式,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落地课堂。







01

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深度学习与综合素养提升的需求。如何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十六字高阶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成为课程组亟待突破的核心议题。前期调研显示,“课堂参与度低”“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此次“磨课”活动正是针对这些痛点的精准施策

       活动以“三组联动、全流程闭环”为核心亮点,全体教师按课程类别分“文学组”“语言组”“综合组”,各组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围绕“教学设计攻坚”“课堂实施示范”“评价反馈优化”三大环节同步推进:


1

文学组+语言组

重构目标,激活古典文学新活力

重构单元目标,建立课点(知识点、技能点、态度点),将古典文学设计“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双轮驱动方案。有的现场吟诵古典诗词,有的生动模拟师生互动场景,有的增设“AI文生图”“数字故事创作”“问题讨论”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展示学生如何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建构”。


技术赋能,打造全流程学习闭环

利用学习通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习的全流程。通过真实语言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培养学生语言实践与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习过程监测与个性化反馈。语言组:技术赋能,打造全流程学习闭环。



2

综合组

虚实融合,探索跨学科教学新路径

该组亮点是做到技术赋能,虚实结合与跨学科议题融合,有的运用“ILLUSTRATOR(AI)3D”制作让学生掌握AI中3D的操作与应用。有的设计“实景模拟+即时反馈”,加入“渠道盲选”小游戏和“时令案例与资源包”,解决学生摄影实操痛点;有的导入“符号×冲突”模型,让学生在文化创新写作中迅速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叙事动力。有的探秘博物馆、取经非遗传承人,增设学生动手制作和表演环节等。






02

磨课效果





       经过几轮“设计-实施-反馈”循环,参与教师表示“对高阶课堂的理解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操作流程”,教师们在磨课后提交教学自评报告。汉语言文学课程组高阶试点方案:将压缩传统讲授课时30%,新增“AI赋能高阶教学工作坊”,学生在情景化、数智化场景中进行学习。愿景是实现“新模式让文学学习像解谜游戏一样有趣”。以优质课堂带动传统课堂,收集优秀教学案例,力图解决改革中“优质案例短缺”的痛点。据悉,汉语言文学课程组将以此次“磨课”为起点,推进高阶教学试点方案:压缩30%传统讲授课时,新增“AI赋能高阶教学工作坊”,让学生在情景化、数智化场景中开展深度学习,力求实现“让文学学习像解谜游戏一样有趣”的愿景。同时,课程组将系统收集优秀教学案例,以优质课堂带动传统课堂整体升级,破解改革中“优质案例短缺”的难题。


       此次模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演练”,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当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变为“学习设计师”,汉语言文学课堂终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图文来源:汉语言文学课程组 吴琼

图文编辑:学院办公室 周珏

审核:王凯




88038威尼斯 - 博雅教育与艺术传媒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 www.xit.edu.cn 闽ICP备12018893号-2 闽公网安备35021102000439号